从AI技术出现以来,到处都有机器人解放人类的说法。从工厂的流水线,然后小朋友的虚拟小伙伴,人工智能(AI)的触及到方方面面。被以为是人类文明活动巅峰的艺术领域,也呈现了人工智能的影踪。人工智能在让人们的日子愈加便利的同时,也在必定程度上引发了忧虑,比如人工智能这么开展下去,还有需要咱们人类的地方吗?
不久前的一些最新动向,加深了这一忧虑。据媒体报道,几个月前,首幅AI制作画作《Edmond de Belamy》在纽约佳士得拍卖行以43.25万美元(约合人民币300万元)的高价拍出。而此画之前的估价仅为7000至1万美元。这幅画,按照拍卖行的描述,是“一位发福的绅士,可能是法国人,从他那件黑色礼服和白领结的形象来判断,可能是位来自教堂的牧师”。该画作由巴黎艺术组合“Obvious”利用算法,根据14世纪至20世纪的1.5万幅经典肖像著作完成。
有人以为,这是继人工智能打败人类象棋大师、围棋大师以来,在智力活动领域取得的又一大打破。将来,艺术家的形象可能不再是头发疏松、蓬头垢面、趿拉着鞋、叼着烟了,而是安坐电脑前编程如飞的工程师、程序员形象了。
惋惜,一切对未来的想象,很难是全面的,都是围绕着一种可能性做逻辑推演。实际社会是复杂多变的,没有什么算法能把未来所有的可能性都算出来,想象不到的蝴蝶效应比比皆是。未来社会不是单兵突进,在人工智能的周边,在周边的周边,比如在伦理原则上,在技术规范上,在人类自身开展上,都将发生飞速的改变。如此一来,人工智能的前进不会超过整个社会的预期,抢艺术家饭碗的忧虑更是杞人忧天。
以《Edmond de Belamy》为例,其发生是人工智能运用大数据算法,飞速学习了1.5万幅著作后,掌握了肖像著作过去数百年的开展脉络、技法特征,从而发明出的一款“高仿品”。但绘画界早有名言,学我者生,似我者死。人工智能学得再快再全面,模仿得再逼真,却不能拓荒前沿,不能发明新技法、新门户,充其量不过是一个超级聪明的学徒算了。
艺术是人类精神生产的产品。艺术家是需要投入感觉、认识、思维、情感、创意的一种工作。人工智能或许能够替代人类的一些工业设计,人工智能艺术家或许将会呈现,可是艺术家的存在依然不可替代。正如诗篇软件早在几年前就研制出来了,可是咱们依然被诗人感动。正如人工智能早就能够弹钢琴了,但咱们仍在音乐厅门口抢着买郎朗的钢琴演奏会门票。